帶著恐懼,也能活出力量!Elizabeth Gilbert的7個智慧

女人站在山崖面對旭日山脈,象徵帶著恐懼活出力量的Podcast第六集封面。

你會不會也覺得,恐懼就像個跟蹤狂?只要你想跨出舒適圈,它就神不知鬼不覺地跑來阻撓你。每次你鼓足勇氣要行動,結果腦海裡馬上跳出:「太危險了!」「你肯定做不到。」

一講到「改變」,心裡那個害怕又一次把你攔了下來。

你會不會也有過這種想法:「為什麼我總是被恐懼綁架,明明很想為自己勇敢一次,卻總被害怕拉回原點?」今天,就讓我們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——跟著《創造力的勇氣》Elizabeth Gilbert,來學會一種全新勇敢:不是戰勝恐懼,而是跟它和平共處。

一、恐懼不是敵人,是你的潛意識守護者:理解心理機制

你知道嗎? 恐懼,從來都不是你的對立面。事實上,它在某些時候,更是你內心深處最深刻、最忠誠的小守護者。如果我們重新理解恐懼存在的意義,或許你會對自己多一分理解與接納。

其實你越會緊張,越是因為你心裡真的很想做好;每一次不安,其實都是因為你真的很在乎。怕失敗,因為你想勝利很久了;怕別人看見你的狼狽,其實是你多希望被認可。「每次恐懼出現,其實都在提醒你:『這件事對我很重要。』

Elizabeth也承認,她每寫一本新書、每次開啟生命轉彎,她告訴自己: 恐懼從來不是壞事,反而更像一劑確認的信號。她確信,這一切都值得她認真以對。」

當你被恐懼困擾時,不妨回想一下,你是不是也曾因為太看重某個目標、或某段關係,焦慮反而成了心裡根深蒂固的伴侶?我們越在意,才越害怕失去;我們越期待,才越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。

有時候,當你又發現自己被焦慮攪得天翻地覆時,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此刻,我心裡到底最怕失去的是什麼?我最想守住,又是什麼?」如果你不確定,不如慢慢紀錄,那些你一直沒勇氣開始的夢想;讓這些未竟的故事成為“你的成長紀錄本”。一行一行寫下來,你會發現,這些遺憾都不是負擔,而是想走更遠的渴望。

那麼,理解了恐懼真正想保護什麼後,下一步該怎麼與它共處呢?

二、練習為自己打造「遺憾成長簿」:讓未完成的經驗化為養分

人生最後悔的,其實往往不是那些瘋狂出手後的失敗,而是那些「因為害怕而從沒行動」的遺憾。Elizabeth分享過,她最怕的其實不是出醜、丟人,她最怕的是,回過頭後發現自己從沒勇氣去開始嘗試。

你是不是也曾,體驗過這樣的時刻?例如,不敢表白錯過的一段緣分、沒報名那堂心儀的課程、沒發出期盼許久的求職信、或沒說出心底那句真心的話?

其實最讓我們放不下的,都不是犯錯本身,而是那些「當時如果再勇敢一點」的念頭。沒開口、沒報名、沒寄簡訊,每想一次,內心都多一聲「要是當時敢行動就好了」。所以,不如為自己準備一本遺憾成長簿,記下那小小的不甘心,提醒未來的自己:這些遲疑,其實都在為你累積下一次敢嘗試的勇氣。當你開始正視這些未完成的經驗,下一次面對選擇時,也許就能多一分彈性,多一點為自己奮力一試的力量。

具體可以怎麼做呢?很簡單,找一本筆記本,每當你想起一個「沒來得及」的時刻,就寫下三個問題:這件事當時為什麼重要?如果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?這個經驗教會我什麼?你會發現,這些看似失敗或遺憾的故事,其實都藏著珍貴的自我認識。

如果要和恐懼走得更近一些,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?

三、和恐懼展開「溫柔對話」:允許軟弱,與害怕共處 

你有沒有發現,每次不安時,手指都不自覺握緊、呼吸變淺?

光是想到要踏出去,喉嚨就乾乾的,想說話卻說不出來。這種時刻,不需要硬撐;你只要坦白對自己說:「好,我現在真的有點怕,但沒關係,帶著怕還是可以繼續往前。」

Elizabeth提倡一種輕柔的自我對話。當你感受到心臟跳動加快、全身繃緊時,試試這樣問自己:「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,我們一起面對吧。」然後平平靜靜地回應:「謝謝你的關心,我知道這件事對我很重要,所以我們一起小心地做好它。」

Elizabeth甚至會親筆寫信給她的恐懼,告訴它:「你可以跟著我,但今天的路線,是我選的。」

你也可以試著這樣做:某個下班後的晚上、某個心情微亂的清晨,每天只花一分鐘,寫給『恐懼』一張小紙條」 或 「和『恐懼』寫段對話」——寫下它出現的理由,也寫下你看到它時內心的感受。允許那份不安坐下來陪你,而不是推開它。漸漸地,你會發現,這種真實的自我對話,往往比強迫自己樂觀更有用。

很多時候,恐懼不會完全消失,但在你的耐心陪伴下,它會慢慢變得沒那麼緊繃。

習慣了這樣和自己對話,有一天你會發現,恐懼只是靜靜地陪著你,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。你甚至能微笑著看它。

四、將「畏縮獸」可愛化:用幽默拆解內在難關

說到幽默,Elizabeth有一種很有趣的方式來面對恐懼。她笑說,若要把恐懼畫下來,她會畫一隻總是找不到鞋子的烏龜——慢吞吞、呆頭呆腦,卻又老是纏著自己的小傢伙。

你呢?你心裡的恐懼,像是不時來偷翻冰箱的小怪獸,還是總愛躲在角落的膽小貓?不妨試著給它一個天馬行空又可愛的形象。

因為很多時候,我們對害怕總是太嚴肅了。偶爾,換個角度,用點幽默,把它當成童話角色,你就能輕鬆地說:「嗨,我知道你又來了,沒關係,這次一起走吧。」

你可以這樣練習:想像你的恐懼是一幅漫畫,它會怎麼出現在畫裡?給它取個俏皮的名字,下回它冒出頭時,你能笑著自言自語:「啊,我那老朋友又來關心我了。」

當我們肯放下嚴肅,用幽默和自嘲撫慰自己,害怕就會變得親切而沒那麼可怕。當你學會用微笑認出內心的恐懼,原本堅硬的心防,也會一點一滴變得更鬆、更有彈性。

當恐懼不再完全控制你,真正的勇敢,就會在一次次新的嘗試裡悄然浮現。

學會帶著笑與恐懼共處之後,下一步,就是把這份勇氣帶進生活裡的每一個角落。

五、啟動「創意冒險」:勇敢,就在每一個新嘗試裡

勇敢,真的不必等到人生大事才啟動。Elizabeth總說,創意不是少數人的專利,而是日常裡所有「新鮮感」和「小嘗試」的累積。真正的勇氣,往往就藏在那些沒有人在意,自己卻心跳加速的微小決定裡。

你今天有沒有試著偏離慣性路線,為生活注入一些不同?也許是換個髮型、嚐試一種從未喝過的飲料、走一條沒去過的小巷、或是主動跟很久沒聯絡的朋友發個簡單問候?每一個這樣的新嘗試,都是生活給你的冒險邀請,是你願意踏出舒適圈、允許自己有些不一樣的證明。

當你漸漸習慣為每一天增添小冒險,你會開始相信:「我,其實有資源。我,其實有選擇。我也能慢慢變得和過去不一樣。」這種自信不是一夜長成,而是從每天的勇敢行動裡慢慢發芽、長大。

當我們在這些嘗試中找到勇氣,還能如何讓勇敢紮根得更深呢?Elizabeth提醒我們,真正的勇敢有時候是「非目的性」的行動——單純為自己而活的自由。

六、練習「非目的性的勇敢」:單純地為自己行動

在我們的生活裡,常常被各種目標、評比和期待包圍。Elizabeth提醒我們,勇敢有時候不必為了完成什麼偉大的成就,而是願意「單純去體驗」,不帶壓力、不問結果。

試著在今天,為自己做一件完全不用向任何人交代的小事——寫一封信給昨天的自己,哪怕不必寄出;在夜裡隨手畫下一張沒有標題的塗鴉;或只是輕輕哼唱一首歌,只為自己聽。這些行動不用為了進步,不需被讚美,只是單純和當下的自己好好相處。

慢慢地,這些簡單的小事會讓勇氣在心裡紮根,悄悄地告訴你:「我值得好好愛自己。」那時,不需要成功或失敗的評價,只有當下體驗的充實與美好。當勇敢開始不再依賴外在肯定,而是來自內心的滿足,你就為自己建立起最堅實的立足點。

有時候,真正的勇敢,就是單純為自己而行動,只為那一刻心底的悸動。

七、和恐懼定下「共處」的默契:你提醒,我前行

接下來,我想和你聊聊如何與恐懼建立一種全新的關係。與其努力戰勝,不如學會包容與感謝。你可以這樣試試看:和你的恐懼,建立一份共處的默契。

Elizabeth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:「你可以讓恐懼參與過程,但永遠別讓它碰方向盤。」這就像和恐懼建立一份默契——各自清楚自己的職責。

什麼叫「參與過程」呢? 就是允許恐懼提醒你、警告你,甚至在旁邊碎念:「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?」、「萬一失敗怎麼辦?」你可以聽見這些聲音,也承認它的關心。

但什麼叫「別讓它碰方向盤」? 就是最終的決定權,永遠在你手上。恐懼可以發表意見,但不能替你做選擇。它可以說「小心一點」,但不能說「不准去」。

試試看這樣和你的恐懼對話:「謝謝你的提醒,我知道你在保護我。但這條路,我還是要走。你可以跟著,但駕駛座是我的。」

你會發現,一個懂得和恐懼劃清界線、並主導前行的人,往往能比那些只懂得硬撐的人要堅強得多,也更有彈性。這份彈性,將會是你穿越生命中每一個迷霧時,最可靠的指南。

允許不完美,擁抱現在的自己

最後,請你深深呼吸一口氣。也許今天的生活還是有些混亂、有些懷疑,還有幾個沒跨出去的擔心。但,也許你已經比昨天勇敢了,只是自己還沒發現。

請你提醒自己:你可以帶著害怕,多一些溫暖、多一些幽默,陪自己走過每一個日子。你不必做到完美,才能被自己愛;只要願意陪伴自己,每走一步,就是新的美好開始。

也許明天你可能還是會被自己嚇一跳,還是會在準備說「好」的時候冒出擔心。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樣貌。心臟跳太快、緊張到頭腦空白…這些都是成長路上的風景。只要你願意繼續走,就是在前進。

感謝妳今天的收聽。如果這些內容對妳有幫助,也希望妳能把這份溫暖的力量傳遞下去,或者在社群留言與我分享妳的練習經驗。

我們下週見。

請相信,你一直都比自己想像得更有力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