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妳有沒有發現,在日常裡——
我們常常會覺得,生活中的不如意,好像總是來自「外面」:被主管突然的一句話牽動情緒,回家看到另一半癱在沙發滑手機,然後內心的小火苗迅速點燃。有時候,甚至會生出「命運好像特別不偏愛我」這樣的念頭。這樣的時刻,讓人疲憊,也常常帶來一種深深的不理解。
我很能體會這種感受。因為走過這樣的時光,所以更明白:外在事件是會對我們產生影響。別人的話語、他人的態度,確實有時像小石頭一樣丟進心湖,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。
不過,有個現象值得我們一起看看。我們很容易把所有情緒、所有不順,都連結到外面的世界。會開始想,「如果外面的事情能改變,是不是我就能更自在?」但如果真的這麼簡單,為什麼每次事情一過,又有新的煩惱出現?為什麼快樂感依舊無法持續,憤怒和委屈還是沒停過?
這一集,我想邀請妳,暫時收回那些不斷追尋外在答案的腳步;不是為了責怪自己、也不是要強迫放下情緒,而是一起嘗試一種不同的視角,試著向內看,去探索那些反覆上演的不安和抱怨。慢慢地,讓原本被世界牽動的遙控器,重新交回自己手中。
那麼,面對這樣的循環,我們可以怎麼辦呢?
也許妳會好奇,為什麼我們這麼習慣從外面找原因?
其實,這是非常自然的人性。我們都希望透過外面的改變,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和不舒服的感覺。
想想從小到大,多少時候,我們都被教導要「解決外面的事」:考試成績、找到好工作、達到理想的社會身份,打造溫馨的家庭。這些努力本身沒有錯。但如果所有感受僅寄託在外界是否美好、別人怎麼對待我們,我們很容易失去對自己心情和能量的主導權。
這一點,很多人其實要到成年後才會慢慢意識到。我們表面上渴望被愛、想成功、被理解,結果一路上始終對外追尋答案,卻很少回過頭來問問自己:我真正需要的、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,有沒有人幫忙看見或照顧呢?
有時候,這一份向外追逐,反而讓我們忽略了自己內心最柔軟的角落。於是常常會出現這樣的輪迴:今天因為隊友沒配合而被影響,明天又因為身旁朋友的一句話,讓自己感到受傷、焦慮、或是委屈。這一連串的故事似乎總是不斷在心裡重播。
不過,也正是這些情緒發生的時刻,其實都藏著一個機會,那就是讓我們多花一點心思,去關注自己此刻的內在究竟發生了什麼、正在經歷怎樣的變化。
說到這裡,妳可能想問:
進一步說,「向內看」到底是什麼?是不是叫我們忽視外面的責任、全部自我檢討?
其實不是。
向內看,絕對不是要妳檢查、責怪自己,也不是叫妳讓步、變得軟弱。我自己這些年練習下來,很深的體會是:它像是一個溫柔的觀察者,看著自己的感受起伏,帶著多一點好奇心,探問「為什麼我會被這樣觸動?」「這層情緒裡藏著什麼?」
這很不容易,尤其在外在真的有壓力和衝突時。我也會停在情緒裡,但每次敢停下來多問幾句、給情緒流動的空間,就會發現自己慢慢比從前更有力量。
有人可能會說:「可是主管真的很不體貼,孩子真的不聽話,問題真的就是別人。」這些感受很真實。但是妳有沒有發現,每次只在外面打轉,心裡的疲憊會像沒完沒了的輪子?
其實,當我們願意稍微把注意力收回,不急著貼標籤,情緒會慢慢降溫,我們也更容易看清楚:這個結到底打在哪裡?
不是要壓抑,更不是不去爭取,而是有一個新的選擇權。
讓我和妳分享一個身邊的例子。
我曾陪伴過一位朋友,她分享,每當先生訊息回覆慢,她會莫名不安甚至火氣更快。透過我們一起討論,她發現,自己真正的源頭,不是訊息速度,而是「不被重視」的那種渴望和擔憂。當這份看見發生後,她和先生的溝通也開始變得柔和,情緒不再一下就失控。
生活中這樣的瞬間其實很多,不論是為了倒垃圾的小事吵架,或是朋友聚會回家後的落寞,在每一個想要抱怨、想要拿回自己自在的那一刻,向內看的力量就浮現了。
說了這麼多,妳可能想問:那具體該怎麼開始呢?
接下來,想和妳一起練習三個步驟,嘗試讓自己每次遇到情緒波動時,都有一個能暫時靠岸停留的地方。
首先,第一步,是「覺察」。
當下次妳發現自己有情緒,不論是憤怒、委屈,或單純的煩躁,先別急著替它找解釋。深呼吸,讓自己稍微停下。有時候,等紅燈、刷牙、通勤或夜深獨自躺著發呆時,突然湧上的感覺不一定有明確原因。這個時候,妳可以溫柔問自己:「我現在內心有什麼?」妳可以觀察身體的反應,也可以在腦海裡簡單說一下這份感受。不帶評論,只是輕輕地看。
第二步,是「允許」。
情緒的本質,就是它會來、會走、會變強、也會淡下去。有些人常常會問:「我這樣是不是不夠正向?」「是不是又太敏感?」但在這裡,不需要下任何判斷,也不用為任何情緒貼標籤。
不管是低落、嫉妒,還是期待、失落,這些其實都只是訊息,都在提醒我們什麼是重要的。當我們能多給自己一點空間,單純去感受這些訊息,而不是急著排斥、批判它們——允許情緒來臨,就是一種溫柔的陪伴。
第三步,是「帶著好奇」。
當情緒像潮水退去後,可以再溫柔地問:「我為什麼會有這個反應?是不是有什麼信念在背後推動我?」「我是不是一直期待別人怎麼看我、怎麼回應我?」當我們多給自己幾分鐘空間,會更容易洞悉,很多情緒不只是因為眼前的小事,而和過去的經驗、未曾說出來的需求有關。
這就是三個基本步驟:覺察、允許、帶著好奇。
不過,在實際練習時,很多人會遇到一個疑慮:「如果我真的在外面遇到很大的委屈或困難,難道還要只靠自己往內看嗎?」
其實,向內看並不等於責任全落在自己身上。這個練習,讓我們在受傷的時刻,不會馬上陷入情緒裡,也幫助自己停下來,想一想:這當中有沒有什麼地方,其實是我可以多做調整?還是我需要去說清楚、尋求協助?
比如有時在職場遇到不公平的對待,或和伴侶真的產生誤會,我會先問自己:「我的感受是什麼?我需要什麼?」有了這份自覺,也才更有力量跟對方溝通,而不只是被情緒推著走。
我一直相信,懂得向內看的人,不是要自己獨挑大樑,而是能更清楚什麼時候該照顧自己,什麼時候需要讓別人參與。這樣我們才有空間去真正理解彼此。
這三個步驟,不必每一次都很完整,也不用在每個情緒來臨時做到完美。可以從日常的微小時刻開始:
也許是在辦公室裡,感覺工作量特別重的時候停一下思緒;也許是在家裡,聽到家人一句話有點不舒服時,先讓自己在心裡保留一點距離,不急著做出反應,就像是暫時把注意力拉遠一點,觀察自己湧現的情緒和想法。這時候,不批判、也不急著處理,而只是默默地看著、陪伴這個感受。
或者,睡前回想這一天,有沒有哪一次感受到自己又被外在拉著走?那時候妳的身體和情緒,是一種什麼狀態?妳感受到哪些感覺、浮現哪些想法?試著慢慢去描繪,或許妳會有新的發現。
重點不是為了做對或避免錯誤,而是讓自己開始有意識地「看見」和「容納」,發現那份主導權正一點一滴地回到自己的掌心裡。
這種轉變並不是一條直線。就算偶爾又回到了向外抱怨、把責任推給別人的習慣,也沒有關係。發現自己掉回去了,就又是一個重新覺察的開始,每一回的願意都在累積新的自由。
如果妳喜歡進一步練習,可以在每週選一個時間,靜靜回顧這一週裡,什麼情緒最常來訪。問問自己:「這個反應裡,其實藏著我還沒被說清楚的哪個渴望?」光是讓這樣的問題出現在腦海裡,已經走在向內看的路上。
如果未來想更深入,我會鼓勵妳體驗靜坐或冥想。這不是特別神秘的事,也不一定是一段多長的練習。重點只是在當下陪著自己,觀察情緒和念頭像雲一樣飄過。這樣的片刻,不求立刻改變自己,而是在反覆實踐裡,慢慢變得沉穩。
最後,想和妳分享:每次練習向內看,就是把人生的主導權從外面拿回自身。這份覺察,不需要壓抑、討好或逃避,而是一份真誠的陪伴。慢慢地,妳會發現——平靜不是因為外面的世界都如妳意,而是因為妳有能力安頓起自己,不被外界所困,也能帶著餘裕自在地生活。
謝謝妳今天的收聽。如果這些內容對妳有幫助,也希望妳能把這份溫柔的力量傳遞下去,或者在社群留言與我分享妳的練習經驗。
我們下週見。
願每一次願意覺察,都是妳漸漸靠近自在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