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失控?從「敵人」到「GPS」,這集幫你徹底讀懂內心警訊

靜水湖面倒映藍天與樹影,一隻手伸向水面幾乎觸及,背景顯示《生活心靈充電站》標題:『情緒是資料,不是敵人』,傳達情緒接納與心靈成長主題。

歡迎來到《生活心靈充電站》,妳的忙碌中的溫柔補給!我是盧薇。

今天,我們要直接切入一個妳每天都在面對,卻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的主題——情緒。

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:曾因為同事的一句話瞬間感到憤怒,然後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?或者在重要關頭,被莫名的焦慮緊緊纏繞,手心出汗、頭腦空白,最終錯失機會?再或者,當你感到極度悲傷時,恨不得自己可以按下一個開關,把所有這些「負面」的情緒統統關掉,從此不再受到它們的困惱。

我們如此習慣於把情緒視為一種「敵人」,一種「干擾」,一種「必須被控制」的存在。我們被教導要理性,要冷靜,要成熟,仿佛情緒是通往這些特質的絆腳石。當它們出現時,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壓抑、逃避,或者乾脆讓它們爆發,然後再為此付出代價。

這種把情緒視為敵人的態度,讓我們陷入循環:壓抑導致爆發,爆發導致後悔,後悔又讓我們更想壓抑。我們像被情緒捉弄的木偶,卻又對它們充滿怨恨和無奈。

但妳是否曾想過…這樣的循環,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?

如果我告訴你,情緒從來都不是你的敵人,它們只是珍貴的「資料」呢?情緒,是來與你合作的。

是的,你沒聽錯。情緒是資料。它們是你的身體和心靈,正在向你傳遞的,關於你內在狀態、周圍環境,甚至潛在警示的重要信息。

觀點一:你的內在GPS正在說話 

讓我舉個例子。想像你開車時,GPS突然響起告訴你:「前方500公尺有事故,建議改道。」你會怎麼做?你會感謝這個提醒,然後選擇繞路,對吧?

情緒就是你的內在GPS。

當焦慮出現時,它在說:「前方有需要注意的狀況,請準備。」

當憤怒出現時,它在說:「有什麼越過了你的界限,請捍衛。」

當悲傷出現時,它在說:「有東西需要被哀悼和釋放,請療癒。」

但我們常常做什麼?我們關掉這個GPS,假裝沒聽到。就像把車上的警報器拆掉,但引擎的問題還在那裡。

仔細想想…這樣做有幫助嗎?其實沒有。但這正是我們每天對情緒在做的事情。

觀點二:學會當自己的情緒翻譯師 

而且你知道嗎?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,我們通常會將情緒分為「好」與「壞」。快樂是好的,悲傷是壞的;興奮是好的,焦慮是壞的。然而,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常常讓我們在面對所謂的「壞情緒」時,產生抵抗。我們不喜歡它們帶來的感受,所以我們想趕走它們。

但如果換個角度,把情緒看作是中立的「資料流」呢?如同所有資料都內含訊息,情緒也是如此。它有它自己的語言,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學習如何解讀它。好那現在,就讓我們一起來學學,怎麼成為自己的『情緒翻譯師』。

  • 比如說焦慮,它可能告訴你的是:前方有未知的風險,你需要更充分的準備,或是重新評估你的能力與挑戰之間的差距。它不是要阻止你前進,而是提醒你「減速慢行」或「改變策略」。
  • 而憤怒呢? 它可能在發送的資料是:你的界限被侵犯了,你的需求沒有被滿足,或者你感受到了不公平。它不是為了讓你失去理智,而是提醒你「需要設定界限」或「捍衛自己的權利」。
  • 還有悲傷,它的資料提示可能是:** 你正在經歷一場失去,無論是人、事物、理想,還是對某種美好狀態的連結。它提示你需要時間療癒,需要尋求連結與支持,或是需要重新調整你的期望與現實。它不是要擊垮你,而是提醒你「需要療癒」和「自我關懷」。
  • 然後是嫉妒,它可能在說的是:「這裡有我真正想要的東西。」嫉妒是最誠實的情緒,它直接指向你內心深處的渴望。與其為嫉妒感到羞恥,不如感謝它為你指出「你真正想要」的方向。

這些資料,本身都沒有好壞,它們只是一種「存在」。正如心跳、呼吸一樣,它們都是生命運作的一部分。而我們的任務,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好的「資料解讀者」,而不是一個「資料清除者」。

你可能會問:「但如果情緒反應太強烈了,這也是有用資料嗎?」

是的。強烈的情緒通常意味著你觸碰到了一些對你非常重要的事物——它們在說:「注意!這裡有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被看見。」

好,如果是這樣,我們該如何開始這段「解讀情緒資料」的旅程呢?

觀點三:從觀察到行動 

情緒,就像你身體發出的各種訊號。你的胃痛,在告訴你飲食需要調整;你的疲倦,在提醒你休息不足。情緒,也是一樣。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:

第一步:要先承認它的存在。

最常見的錯誤,就是假裝情緒不存在,或者試圖將它壓抑。當你感到煩躁不安時,你可能告訴自己:「沒事,我很好。」當你感到壓力山大時,你可能選擇用工作或娛樂麻痺自己。然而,那些被壓抑的情緒並不會消失,它們只是潛入你的潛意識,像地底的岩漿,伺機而動,等待爆發。

所以,練習說出:「哦,我現在感覺到一股焦慮。」或者「我感受到了一股輕微的惱火。」這是一個簡單的開始,但它卻意義重大。它是在告訴你的內在世界:「我看到你了,我允許你存在。」

第二步:觀察,而非評判。

這一步是關鍵。當你看到情緒資料時,不要立刻貼上「好」或「壞」的標籤,也不要立刻被它席捲。試著把它當作一個有趣的現象來觀察。

我們常說「情緒掃描」。你可以試著閉上眼睛,深呼吸幾次。然後,將注意力從頭部開始,緩慢地掃描你的身體。感受你的肩膀是否緊繃?你的胃部是否有堵塞感?你的胸口是否感到壓力?這些身體的感受,往往是情緒在你的資料系統中留下的「印記」。

例如,當你感到壓力時,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呼吸變淺,肩膀向上聳起,太陽穴隱隱作痛。這些都是「壓力數據」在你的生理系統上的反映。下次,當這些身體訊號出現時,你可以對自己說:「啊,我的系統正在顯示壓力數據。」這句話本身就帶有很大的力量,因為它讓你從「受害者」變成了「觀察者」。

第三步:將情緒資料轉化為有效的行動

讓我分享一個例子。有個朋友總是在每個報告截止日前感到胸悶、呼吸困難。過去他會認為這是「身體不適」,然後硬撐。直到他開始把這種胸悶當作「資料」來解讀。

他發現,那份胸悶在傳達一個訊息:「我擔心報告不夠完美,擔心讓上司失望。」當他解讀出這個「擔心資料」後,他做了個突破性的決定——主動跟上司確認報告的標準,甚至要求多一次審閱機會。

結果,胸悶感大幅緩解。所以,當我們願意聆聽,情緒就能指引我們。

當然,這條路不是一帆風順的。有時,你可能還是會被強烈的情緒席捲。或許你還是會在與家人的爭吵中說出一些帶有攻擊性的話語,或者在面對一個挫折時感到徹底的絕望。當這些情況發生時,不要責怪自己,這只是告訴你,你還有更多的「情緒資料」需要學習解讀。

當你將情緒資料與理性分析結合時,你的決定將不再是單純的對錯,而是更完整的選擇。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篤定,因為你尊重了內在所有的聲音。

或許你會想問,盧薇,這些道理我都懂,但當那股情緒真的撲面而來,像海嘯一樣把我淹沒時,我怎麼可能還能保持冷靜去「解讀資料」呢?

這個問題確實是我們許多人在情緒面前的真實感受。當情緒來得又急又猛,我們常常難以抽離。

但別擔心。今天我想和妳分享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。這是從我個人的實踐經驗中,覺得對於理解情緒資料、成為觀察者,非常有幫助的。它就是:一個簡單,卻很有力量的『情緒觀照練習』。妳也可以將它視為一個『3分鐘的內在停靠點』。它和佛學禪修中講的『觀』,以及現代心理學中提到的『正念觀察』,都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在幫助我們以不帶評判的態度,去感受和理解,正在我們內在和周圍發生的一切。

這個方法不是要你趕走情緒,也不是要你解剖它背後的全部原因,而是要你平靜地與它共處,讀取它的資料,並為你內心創造一個安全的距離。

現在讓我們來想像一個情境:你今天在和同事討論一個重要的項目,突然被對方一句話激怒了。你感覺胸口發燙,腦子裡不斷回響著:「他怎麼可以這樣說話!他根本瞧不起我!」這種憤怒感強烈地包裹著你,讓你想要反駁,想要證明自己,甚至有點無法專注。

這時候,你能怎麼辦呢?找個舒服的地方坐下來,如果是公共場合,你也可以只是閉上眼睛,或是將視線放遠,保持呼吸即可。現在,讓我們做幾次腹式深呼吸:請妳慢慢地吸氣四秒,然後屏住呼吸四秒,接著再慢慢地吐氣六秒。感受氣息進出妳身體的感覺。

接下來,像看天空中飄過的雲朵一樣,將注意力放在妳的內在資料流上:觀察妳的想法和感受。就像我們之前提過的,站在河邊觀水流一樣,平靜地觀察和接納它,看著它流過。既不跳進去被沖走,也不假裝這條河不存在。比如,妳可能會注意到:「腦子裡在重播某個畫面的訊息」「胸口有種緊繃感的資料」「心跳有點快的訊號」。這時千萬不要試圖趕走這些感覺,只需靜靜地看著它們,輕聲說:「我注意到焦慮的想法出現了,這或許是一個訊號。」或者:「我能感受到身體的熱度,它在傳遞什麼樣的資訊呢?」如果走神了,溫柔地再把注意力拉回來。

在這短短的3分鐘裡,妳就像一個在實驗室裡觀察數據的科學家,只是觀察。提醒自己:「我不是我的情緒,我只是在經歷這個情緒。這感覺會過去,就像天氣一樣。」時間到了後,慢慢睜開眼睛,深呼吸一次。妳會發現,那些想法和感受的影響力變小了,妳也開始對它們傳遞的資料有了初步的覺察。

這個練習聽起來簡單,但真的很有效。你也可以將時間拉長或重複做,完全取決於你的需要。這是一個能幫助你在情緒資料洪流中,保持清明,並可以開始進行解讀的實用工具。

其實情緒,從來都不是要來搗亂你的生活。它們是你的內在智慧,透過你的身體感受和思維,在與你對話。它們是一份份需要你細心解讀的資料包。

這趟旅程,需要耐心,需要練習。你會發現,當你停止跟情緒為敵,當你開始學會傾聽、觀察、解讀它們的「資料」時,你就不再是情緒的受害者,而是能夠運用它們的導航,做出更貼近內心、更滋養自己的人生選擇。

這是一個從「控制」到「理解」,從「對抗」到「合作」的過程。

從現在開始,願你與你內在的每個情緒,都能溫柔相待,並從中讀取到屬於你的,獨一無二的生命智慧。

今天的分享,希望為你帶來一些新的光芒。如果你在解讀情緒資料的旅程中,有任何心得或疑問,都歡迎到我們的社群平台留言分享。你的故事,也能成為點亮他人的資料。

這週,我想邀請你試試那個3分鐘情緒觀照練習。當情緒出現時,給自己3分鐘,觀察它想傳遞什麼資料。從一週一次開始就好,不需要完美。

我是盧薇,在《生活心靈充電站》,我們下集同一個時間見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