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Hello,歡迎回到《生活心靈充電站》,我是盧薇。
有沒有發現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或許有一個共同的模式:那就是明明知道該做什麼,也知道不做會後悔,但就是遲遲無法開始?滑手機、看劇、整理房間,或者是對著電腦螢幕發呆,做盡一切就是不碰正事?那種「想做卻做不到」的內耗感,是不是讓妳很沮喪?那種每到截止日期前夕,才心急如焚的感覺,是不是讓妳感到很疲憊?
你知道嗎? 我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,心裡就一直想著:『要建立自己的 Podcast!』一開始那個渴望是非常強烈的,覺得有很多話想說,很多價值想分享。
但很快地,當我一想到要怎麼開始、要做什麼樣的內容、設備怎麼辦、寫稿、剪輯、宣傳… Oh my god,突然覺得方向好多,要做的事情好龐大,好複雜。那種『想做』和『不知道怎麼做』的拉扯,讓我的壓力越來越大。內心就開始冒出各種聲音:『這真的可行嗎?』、『會有人聽嗎?』、『內容真的夠好嗎?』、『我會不會做不下去?』
當這些自我懷疑、巨大的壓力和龐大感淹沒我的時候,我就開始為自己找藉口,然後呢,這個 Podcast 的念頭,就這樣被我默默地放在一旁了,直到幾乎要放棄……當時的那種『想做卻做不到』的內耗感,真的讓我非常沮喪。
但有趣的是,就在這樣來回掙扎的過程中,我也開始更深刻地體會到一些重要的心法。當我重新回到這個念頭時,同樣的龐大感又來了!這時我就不斷提醒自己:『盧薇,別急。先抓一個你可以做的小事情。』可能只是先找一台麥克風的資料,或是先試著寫一集節目的開場白。
然後,就是不斷提醒自己:『不要急,一步一步來就好。』當那些『急躁』、『焦慮』、『覺得不夠好』的聲音又出現時,我就會讓它們像雲朵一樣,輕輕地從我身邊飄過去,我不去抓它,只是專注於當下我能夠掌握的那一小步。就這樣,一步一步,沒有想太多,不知不覺中,現在我們已經做到第四集了!
是的,從我的例子妳也會發現,很多時候,我們會將拖延歸結於時間管理不善,或者認為自己意志力不夠堅定。但我想告訴妳,拖延的根源可能比妳想像的更深層,它往往是妳內在的某些「心魔」正在作祟。這些心魔,它們會以各種姿態阻擋妳。
今天,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拖延背後的內心障礙,並分享3個實用且有效的行動心法,幫助妳看清並化解這些心魔,重新奪回行動的主導權,讓妳不再只是原地空轉,而是真正地動起來!
內容一: 揭開拖延背後的心魔面紗
好, 現在就讓我們來揭開拖延背後的心魔面紗。
所謂的「拖延」,其實很少是單純的懶惰。它更像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,是我們內在對某些「看不見的障礙」所產生的抗拒。
當妳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延遲某項任務,妳可以開始問自己:「我到底在害怕什麼?」或者「是什麼,讓我無法開始?」這些問題或許會引導妳看到拖延背後真正阻礙妳的『心魔』,它們可能以不同的面貌出現,例如:
- 完美主義的心魔: 如果妳心中有個聲音在說「如果不能做到最好,那寧可不做」,這就可能是完美主義在作祟。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好,所以乾脆不開始,好讓自己免於被評斷的風險。
- 又或者,妳可能正被害怕失敗的幽靈所困擾: 在潛意識裡,我們認為如果沒有開始,就不會有失敗的可能。這是在保護自己免受挫折感。
- 還有一些時候,原因只是任務過於龐大或模糊的迷霧:有時候,我們不知道從何開始,或者任務看起來像一座無法攀登的高山,這會導致我們感到不知所措,進而選擇逃避。
這些內在的聲音和感受,才是真正阻礙我們行動的「心魔」。而我們的任務,就是去識別它們,並且找到與它們共處,甚至超越它們的心法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來學習這三個實用心法。
內容二:克服內心障礙的3個實用心法
心法一:目標「微型化」的力量——化大為小,啟動行動
妳有沒有聽過一句話:「萬事起頭難」?是的,當我們面對一個看起來很龐大、很複雜的任務時,大腦會本能地產生抗拒。這種抗拒感,就是我們拖延的開始。所以,對付這個「龐大心魔」的第一個行動心法,就是將它「化大為小」。
這裡的核心概念是:將一個看似巨大的任務,拆解成小到「根本無法拒絕」的步驟。讓開始變得簡單,簡單到妳的大腦覺得「這有什麼難的?做一下又不會怎麼樣」。
舉個例子:妳需要寫一份很長的報告。如果妳設定的目標是「寫完報告」,那個龐大的感覺,是不是讓它看起來非常嚇人?但如果妳把它巧妙地拆解開來,讓每一步都小到妳幾乎無法拒絕呢?例如,也許只是「打開報告文件,寫下標題」。或者只是「找到一份參考資料,先讀第一段」。再不然,可能只是讓自己「坐在書桌前,打開電腦」。當妳把任務切到這麼小,妳是不是突然覺得:「咦?好像沒那麼難嘛?」
或是妳想開始運動。但目標是「去健身房運動一小時」可能聽起來太難了,所以遲遲未動。但如果妳把目標,設定成非常微小的一步呢?也許只是「換上運動服」。甚至只是「打開運動影片,然後只做第一個動作」。或者,如果妳很累,那今天就只是「在客廳裡,隨意地走動五分鐘」。
這種微型化並不是讓妳逃避主要任務,而是為了降低妳開始行動的心理門檻。一旦開始了,慣性就會推動妳走得更遠。因為當我們啟動後,往往會發現事情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地困難。所以專注於「開始」而非「完成」,這會讓妳的大腦愛上動起來的感覺。
心法二:對話「內在批判者」——看見恐懼,溫柔接納
我們拖延的第二個主要原因,往往是心裡有個「內在批判者」在作祟。這個聲音可能在妳耳邊低語:「妳做不好的」、「這會搞砸的」、「妳沒這個能力」,或者「別人會怎麼看妳?」它可能是害怕失敗、害怕被評價,甚至害怕成功後要承擔更多壓力的投射。
這個行動心法的核心是:識別這個內在批判的聲音,並與它進行溫柔而堅定的對話。
當妳感受到一股拖延的衝動時,試著停下來,問自己:「我內心究竟在擔心什麼呢?」然後,再聽聽看,那個阻止我的聲音,它到底正在說些什麼?妳會不會發現,其實它是不是在試圖保護我們,免受某種傷害呢?例如害怕失敗、失望,或者被嘲笑?
當妳能辨識出這個聲音,把隱藏的恐懼搬到檯面上時,它的力量就會減弱。然後妳可以試著回應它:「謝謝妳的提醒,我知道妳想保護我。但這次我想試試看,即使不完美,即使可能失敗,我也想去經歷。」
要知道,妳就是那個觀察者,而不是那個被內在批判者控制的人。當妳能夠覺察並與它對話時,妳就開始拿回了掌控權。這個過程就像是給內在受傷的小孩一個溫柔的擁抱,告訴它:「沒關係,我會陪妳一起面對。」
心法三:建立「情感連結」獎勵——讓大腦愛上行動的滿足感
很多時候我們拖延,是因為任務本身看起來枯燥、無聊、或者遙遠,而分心活動則能立刻給予我們多巴胺的獎勵。既然大腦天生追求即時滿足和愉悅感,那麼我們就利用這一點來克服拖延。這個行動心法叫做「情感連結獎勵」。它的核心是讓行動成為快樂的理由。
它的核心概念是:當妳完成一個小任務,或只是克服了一個開始的阻力時,立刻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帶來成就感、愉悅感或放鬆感的「情感體驗」,讓大腦喜歡上行動帶來的正面回饋。
這不單單是物質獎勵,更注重情感上的滿足,以下提供幾種方式來建立這樣的情感連結:
- 微小成就的慶祝:每當妳完成一個微型化的步驟(例如:寫了報告的引言),立刻停下來,深呼吸,對自己說:「做得好!我成功執行了一個小任務,我很有效率!」讓自己去感受那份輕微的成就感。
- 當妳面對較為困難或不愉快的任務時,可以嘗試「先苦後甜」的情感釋放:在開始任務前,先為自己設想一個小小的「情感獎勵」。比如,寫完這封難搞的郵件,妳就能毫無負擔地去聽一首自己喜歡的歌,徹底感受音樂帶來的放鬆和愉悅。又或者,當妳完成手上這兩件瑣碎的小事後,便可以安心地為自己泡一杯熱茶,好好享受那一刻的珍貴寧靜與自我呵護。
- 利用視覺化也能強化正面感受: 在行動前,可以花一分鐘閉眼想像,當妳完成這個任務時,妳會感到多麼輕鬆、多麼有成就感、多麼自由?讓這種正向的情感預先激勵妳去行動。
透過這種方式,妳不是在「逼迫」自己做事,而是讓大腦將「行動」和「愉悅」或「解脫」的正面情感連結起來。因為當大腦知道行動會帶來好感受,它就會更願意去執行。
結尾: 練習與轉化
聽完今天分享的行動心法,或許妳也意識到:克服拖延真不是一蹴ㄘㄨˋ可幾的過程。它需要我們對自我有更深的理解,需要不斷的練習與耐心,更需要那份對自己的溫柔與同理。請記得,這不是在對抗單純的「懶惰」,而是在處理更深層的內心障礙。
今天,我們學習了幾個實用技巧:
- 首先,是用「化大為小」的行動心法,將任務拆解成小到無法拒絕的步驟,輕鬆地降低我們的啟動門檻。
- 再來,我們學會了如何去「對話內在批判者」,識別並溫柔地回應內心的恐懼與自我設限。
- 最後,是巧妙地建立「情感連結獎勵」,讓大腦喜歡上行動後所帶來的即時滿足與正面情緒。
妳可以選擇以上任何一個妳覺得最有共鳴的行動心法,從最小的步驟開始練習。每一個小小的成功,都會累積成妳巨大的自信與力量。當這些內心障礙被看見、被處理時,妳將成為行動的主宰者,而非拖延的奴隸,感受那份真正的自由與力量。
今天,就挑選一個妳一直想做卻拖延著的小任務,試著運用我們分享的心法,為自己創造一個「小勝利」!
在妳實踐的過程中,無論是微小的收穫、想分享的喜悅,或是有任何疑問,都歡迎到《生活心靈充電站》的社群與我分享。妳的每一步嘗試、每一點進步,都將是我們彼此最大的鼓勵與支持。
我是盧薇,在《生活心靈充電站》,我們下週同一時間再見!願妳的每一天,都充滿行動的能量與內心的平靜。